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徐廷教授与合作者关于东北亚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成果,一项基于吉林和龙大洞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挑战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技术自南向北扩散”的传统假设。该成果于11月8日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上。截至目前该报道得到中国网、中国科技网等58家媒体采用,客户端浏览量115万。

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是“考古中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调查与研究”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2021年至今,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徐廷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开展了连续五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集合多学科多团队协同攻关,共揭露出9个文化层位,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2万余件,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徐廷教授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等技术手段,确定了大洞遗址约4.35万年至1.29万年前连续三期人类活动的时间序列,首次系统建立了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完善的年代学框架,为理解东北亚地区细石器技术与象征行为的起源与扩散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基于此,徐廷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赵宇超副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共同合作,进一步揭示了约2.8万年前,在和龙大洞遗址出现的“细石叶压制剥片技术”很可能在长白山地区本地产生,而非由南向北传入。他们指出了另一种可能——以黑龙江西山头遗址为代表的早期细石器技术南下,加之长白山地区丰富的黑曜石资源,实现了该地区细石核剥片技术的精进。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人们认为东北亚地区细石器技术自南向北扩散的假设,提出在末次盛冰期前后,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双向互动乃至多中心创新的复杂格局。
新的研究成果还为探讨中国东北早期现代人的扩散与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理解现代人类在高纬度季风边缘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这项研究由辽宁大学、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等合作完成。
新华社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828106?docid=12828106&newstype=1001&d=13501ec&channel=weixin&time=1763343730820&time=1763357448694
作者简介:

徐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旧石器考古和高句丽渤海考古,现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考古中国项目秘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团队成员,具有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先后主持霸王朝山城、磨盘村山城、和龙大洞遗址和抚松枫林遗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项考古调查工作,相关工作多次入围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以及国家文物局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目前已在《Antiquity》《Lithic Technology》《JASR》《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历史学部
2025年11月18日